游客发表
但是,我能够超越自我而做到无人之情,即超越以我为中心的主观情感,也就是世俗之情,因此不会纠缠在各种是非之中,故能得到精神上的自由。
[14] 郑玄注,贾公彦疏:《周礼注疏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台北:艺文印书馆,2007年,第9页。[29]这完全是站在郑玄的立场上做出的解释。
[43]孙氏解郑甚明,郑玄是据《仪礼》篇目举例,云丧礼存有此四篇,其余都已经亡佚。[4] 王先谦:《庄子集解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8年,第288页。大夫既祭傧尸于堂之礼。[8] 郑玄注,孔颖达疏:《礼记正义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台北:艺文印书馆,2007年,第845页。[59]与刘向不同的是,郑玄根据《周礼》建立了一个五礼的新框架,因此,把《仪礼》放到这一框架的基本标准中进行定位。
[58]六篇之礼,与《仪礼》一一相对应。用大牢是天子卿大夫,明此用少牢,为诸侯之卿大夫可知。道不是还原论意义上的规律,而是生命之源、万物之奥,奥就是生命的源泉。
《老子》中充满了德性思想,认为德性出于自然,而自然无私,却能成就人之善,这正是自然值得尊重之处。这个故事真正有趣之处,正在于老子把人自然化,与自然完全合一了。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,不善人者善人之资。[67]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,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道家老子则主张以慈待物,即以慈爱之心对待和养育万物。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
[9] 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,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,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人可以有很多知识,但是,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善意,就不可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。其特点是没有受到人为的文饰和雕琢,更没有被人的华丽辞藻和掩饰性行为所伪装,可说是真正的本来面目(借用佛家语)。根是根源,命是目的,归根才能复命,归根是为了复命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老子并不提倡主观目的性。但在精神上老子有很高的追求,即修德而实现道的境界,这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合一。[51] 天之清,地之宁,神之灵,谷之盈,万物之生,都是一元之气所成,所以一是天地万物的母亲,也是天地万物统一性的基础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
[52]一作为万物统一性的基础,就代表自然,万物便是自然的儿子。但是,儒家也很重视自然,儒家所说的天实际上就是自然,只是儒家对天即自然的解释与道家稍有不同而已。
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,但柔弱胜刚强,它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,战胜最刚强的东西。[42] 这不是否定一切目的论吗?但他又说: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只有遵循自然的目的性,人与自然才能实现内在的统一,而不是处在对立和冲突之中。[20] 但在道家看来,遵天道而行便有德,有德便有仁义,违反天道便无仁义可言,大道废,安有仁义?[21] 天道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。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[38]。如果从两种学说的源头和根本内容来看,与其说儒道互补,不如说儒道同源或儒道同根更符合实际情况。[53](今本人写作王,据傅奕本、范应元和陈鼓应《老子注译及评介》改)人既然是域中四大之一,那么,应当怎样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? 老子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是,人要遵循自然法则而善待万物、生养万物、尊重万物,使万物各得其所、各遂其生。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。
但是,老子并不反对善而且主张德善[44],这显然是从自然目的性意义上说的。由此可见,老子提倡回归自然,固然同自然界有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,以自然界为真正的家园,但又不是回到毫无生命意义的、受机械因果论支配的自然界,更不是回到混沌无序的自然界,而是回到有序的、有生命目的性的自然界,这是一种目的追求,即完成个人的德性,实现道的境界,亦即自然境界。
原始自然状态包含着无限的丰富性与发展潜力,同时展开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历程,其最终完成就是复命,即实现自然目的。但孔子虽然很重视自然素质,但同时又很重视礼乐之教,认为人类生活应当文质彬彬,在天然素质的基础上绘制出文采。
这不是小恩小惠之仁,而是至公至大之仁。但是,更大的报复则是由于野生动物不断灭绝、生态系统不断恶化而带来的生存危机。
在人类以善意而不是恶意对待它们,对它们不构成任何威胁的情况下,它们为什么要伤人呢?老子在讲到人类生死问题时说:出生入死。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。因此,尊重自法,崇尚自然,效法自然,就成为人类活动的根本法则。在老子看来,人的一切活动应以自然法则为最高法则,以自然德性为最高德性(玄德),这是道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[43] 这里却又肯定了自然目的论。但是,自然之道(即道之自然)又是无为而无不为,即包含着无目的的目的性。
事实上,在老子的学说中确实包含着这层含义。天道如此,圣人也应如此。
素朴其实是很高的境界,一般人很难理解,因此,老子常常用正言若反[37]的方法进行说明。但就其结果而言,则是德福一致的,既成就了万物,也成就了自己,正因为成就了万物,故能成就自己。
这样说有利于中西哲学的比较与对话。道法自然不是以自然为对象,更不是以自然为实体,而是以自然为功能、过程,就是说,道只能在自然中存在。只是老子的德性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,即直接从自然出发而又面对自然,以此解决人类如何生存的问题。其实,儒家也不提倡工具性,但与道家相比,毕竟强调社会礼治的作用,这在老子和道家看来,也是多余的,是属于工具性一类的。
自然之所以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法则,就因为它本身具有生命的目的性意义,故不需要施以人为的目的,人不能将自己的目的与自然目的对立起来,更不能将人的目的施加于自然之上。孔子和儒家则将仁义视为其学说的核心内容。
就老子而言,他始终把知足寡欲作为实现这种境界的重要途径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,非以其无私也?故能成其私。
这就是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的真实含义,这同后来道教的长生不死之说是不同的,尽管道教徒把老子视为他们的始祖。因此,自然界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